0

邊走邊看邊拍 讀文學更有感

2019-03-18

生活情境,孩子生活紀錄

「在教學過程中,最常聽到學生不喜歡國文的原因,就是距離真實的生活很遙遠」。

為了讓學生能更「有感」學習,北市大同高中國文老師莊嘉薰開設「城市文學課程」,以跳脫傳統課堂單向學習方式,帶領學生親自走訪文學景點,透過走讀,讓學生將文字與所見產生連結,不僅提高了對文學的興趣,同時也更引導出學生對文學創作的熱忱。

 

莊嘉薰表示,身為國文老師,最苦惱的其實是如何能以最自然方式引導出學生內心對文學的嚮往;若學生只能透過課本閱讀文學作品,而這又與切身生活並不相干,當然就會難以發掘出他們內心的感動。

 

為了突破傳統國文課程的局限,莊嘉薰的「城市文學課程」首先就從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出發。莊嘉薰說,由於大同高中的別號又叫「榕城」,她特別規畫「榕城八景」的票選活動,讓學生從觀察校園,進行校園美景拍照與寫作,來引爆學生的參與熱情;接著再走出校園,參訪故宮、紀州庵、林安泰古厝、台北光點等景點,透過專人導覽,讓學生深入認識各個文學空間,同時也鼓勵參與「台北詩歌節」、「台北文學季」等活動,「當學生創作的新詩被貼上『詩的民主牆』供所有人吟賞,不僅滿足了年輕人的表現欲,也由此更引出他們對文學創作的熱忱」。

 

文字搭上場景

學生:有趣

學生伍恩儒表示,以前看小說通常只注意到劇情舖陳,對於場景則一眼帶過,而這門課程除了實地走訪景點外,老師還會介紹文學作品中對於景點的書寫,像是白先勇的《台北人》等,經由這樣走讀的方式,在與景點、場景產生更多連結後,確實讓閱讀更加有趣,感受性也不同。

伍恩儒說,親自走過景點後,再看到文章,腦海很容易會出現與文字段落相合的場景,而這樣「文與圖」結合方式,讓他在閱讀課本文章時,雖然不見得曾親歷現場,卻可透過文字描述去構築出一些想像,「對於我在文字的掌握與運用方面,確實有極大的影響,相信未來對於我在從事傳播、行銷,也應該是會有幫助」。

 

文學不只是靜態文字

莊嘉薰說,文學並非只是靜態的課本文字,「在我們生活的城市,它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,只要你關注、參與或欣賞,它就存在」。透過這堂課,不僅讓文學走進學生的日常,也讓他們的生活更有一份質感及韻味,甚至幫助學生重新以文學的角度來建構對台北的印象與記憶。

「日據時期留下的商場,經過時間的洗禮,搖身一變成了坐落於台北市中心的西門紅樓……現代與摩登,沖不淡它的古色古香」、「老菸廠中滴滴答答的汗水浸溼工人的衣裳……一陣咖啡香傳來,現今的松菸已為藝術家的聚集地,新舊痕跡的相遇,為新時代的我們激盪出美好的火花。」這些純真的感性文字,表達出學生對台北城市的觀察及內心的感受。

 

莊嘉薰說,「教學最大的成就,就是來自學生上課時發亮的眼神、用心寫作的作業,以及能夠表露出自我的創作。」尤其看著學生交上來的一本本手工製作的文學護照,閱讀他們別具巧思的詩文創作,更是令她深覺感動與快樂;亦不免期待,文學的薪火也能透過他們的傳承,繼續再留給未來。

 

<本文轉載人間福報-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>